杨光薰:我与北航的共同发展历程

点击数:64

发布时间:2022-03-21 09:27

我与北航的共同发展历程

杨光薰

初来北航:勤学勇毅,伉俪共进

1952年,我大学毕业,有很大的雄心壮志,要报效国家。我参加了北航第一个研究生班。当时根据学校的需要,成立了一个研究生突击班。这个班,是培养、建立各个专业的骨干教师的,历时两年时间。

当时的教学是“一边倒”的,全是向苏联专家学习。苏联专家是莫斯科航空学院来的。当时大家都不会俄文,我可以说是目不识丁,有些人是已经学习了三个月俄文的,还有几个是北航的老研究生,合在一起,成立一个研究生班。我们的任务很明确,两年之后就要成为各个专业的骨干教师。这两年,我们要把苏联专家的本领学过来。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当时目不识丁,接受下了任务很激动。我下定决心,不懂就学,白天晚上都在念,吃饭、上厕所也念,连说梦话都说着俄文。很幸运的,虽然来的时候我是基础最差的,但是一个多月之后,第一次测验,我们的考试形式是让我们找一本专业书籍,把其中的一小段翻译过来,我以比较好的成绩通过了。我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要方向明确决心大的话,不管多难,都是可以成功的。这说明一个人的潜力要是能够发挥出来,是很惊人的啊!这让我进一步增长了以后学习和工作的信心。

1954年研究生班结业时,发动机工艺组八人合影 (前排左起)张继堂、戴约真、汪叔淳、杨光熏 (后排左起)谭益智、刁正邦、丁鼎一、张中钦

之后,他们还推选我做组长。虽然我年龄是最小的,但是我学习很努力。当了组长以后,我想尽办法套专家的本事,跟专家谈判,把他最精彩的部分弄出来。我们那个专家是我们用的教材的编写者,对教材有很深入的了解。他答应给我们做十几次的专业座谈会,所讲授的东西是真正的精华。在我当了教师后,跟清华大学等学校的教师交流后,他们都说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法上的体会很深。其实这并不是我的创举,是从苏联专家那里学来的。他是钳工出身的教授,很有教学经验,懂得如何设计许多机械设备。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谦虚地学习别人身上先进的东西。

我爱人情况更特殊,她在建校的时候还是个学生,毕业后做教师一直到退休。教书育人她做得比我更好。我们都曾出国学习,我是第一批公费公派出国的,她是自费公派出国的,在名义上还是公家派出去的。因为她所掌握的技术是尖端的,所以麻省理工大学邀请她去当访问教授。她在那里还担任留学生联谊会的工作。国家领导人去的时候,也是她负责接待的。

教学革命的过程中,那时候北航的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出自一个工人大学试点班。那时候提倡知识分子要接受工人再教育,学校认为我和我爱人都是比较好的知识分子,所以我们都被选入这个班当教师。教学完全不一样了,还要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创造性地写教材、搞教学方法。此外,还提出要加强到工厂里去实地学习,我和我爱人就到沈阳去现场教学了一年。当时家里情况很特殊,没办法只好把8岁的女儿寄放在她老师家里,把1岁的儿子寄放在一个工人家庭里。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相当艰苦,吃的是发了霉的发糕和清水萝卜,还要想念家里的孩子们。但是为了祖国的需要,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的。

北航之路:教书育人,深入社会

在教学上,我们教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把书教透。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就没法去给学生讲好课。我们虽然接受过了苏联专家的亲自指导,但是还是不够的。当时英美的研究材料是很稀少的,书店里只有他们材料的影印本,没有正式出版的版本。从影印本里面再学一学,有些地方就有了独到的见解,学生也能从这里面真正学到东西。前几年我遇到了我的一个学生,他也是麻省理工大学的访问教授,他很恭敬地称呼我“杨先生”,我记忆犹新。他说我当时虽然只是个助教,但他们都欢迎我来课后答疑,他们感觉我谈的内容才能真正把苏联精华的东西讲出来。另外一个例子,一个西安航空工厂的校友,他退休后,自己做私人的外贸老板,事业做得很好。那年他回北航来,请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吃饭,其中就有我。他跟我说,我当年讲的尺寸链的知识让他受益良多。运用我的尺寸链的知识,到了工厂之后,他就可谓是“力压群芳”了。谈起这个问题时,没有人能谈得比他更好了。那些内容一方面是我们结合了苏联专家和英美的书籍得出的,另一方面我下工厂的时候还学习了一些工厂的实际经验。事实证明,得出来的这些理论知识是很有用的。

另外,深入社会对我们的技术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回国之后,我的专业——成组技术正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当时我们组织成立了一个学会,我因为是出国学习成组技术的第一人,被推举为学会的副理事长。这样的学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国外回来之后,学校要求我要开新课、写新书、开新实验,这些我都做到了。但是更重要的,我还在社会上开拓了我们的学会这样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有关这个技术各个方面的人员,包括工厂人员、科研人员、学校人员,都获得了交流的机会。当时的背景下,我们这个学会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成组技术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不清楚的概念,于是我们详细地写了一个材料,通过民主党派(学会的正理事长就是民主党派),把这个材料递到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手里。他一看,立刻批示:对这个学会要重视,把它的题目也放到国家计划里去,有关的事情要组织。后来有关方面就组织了全国的技术改造工作。我们的学会不光是定期开开学术会议,还直接参与工厂的技术改造的大运动中去。我们被当成了真正的专家,对整个社会都做出了较大的影响。这很让我们骄傲。现在回过头来,我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也很重要。

退休之后:退而不休,老有所为

虽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我是真正的退而不休,一直在带研究生,继续向科学进军,这是比较不容易的。在“退而不休”的活动里,我和我爱人都得到了学校的奖励。学校党委还给我评了优秀党员。在老有所为的活动中,我和我爱人还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那一年在北航只有两个项目获得了这个奖,一个是我和我爱人,一个是当时的校长率领的团队。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关于教学,我们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过去我们讲课很讲究版面。版面的好坏是教得好坏很重要的方面。现在不同了。我记得在我退休之后,大概是70岁的时候,我还正式讲大班课。我采用了两项措施:第一我采用了PPT。这在现在看来很普遍,但是那个时候,对于老教师来说,这是很难得的。第二我在考试方面来了大改进,我看到很多学生上课不听课,考试的时候全靠复印同学的笔记。我干脆来个开卷考试,可以看着教科书。那些上课不听课的同学,根本不知道在哪里找答案。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网络的发展,我有一半的分数都是预先给定的。我让学生自己选课题,自己上网找相关的材料,再自己组成一篇文章。这种试验非常成功。他们利用网络做出的文章都非常好。这说明了现代学生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很强。过去我们的学生全是依靠笔记,现在可不是这样。参考的东西太多,网络是知识的海洋。通过网络可以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以,教学是需要不断改进的。

写我的故事,我有一个整体的思想:通过我的故事,衬托出北航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培养了一大批教师,其中包括我。通过这些教师,也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这些学生在社会上,全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我的研究生给我举办的生日庆祝会上,大家都是各个岗位上的骨干人才,这让我非常高兴。另外,通过我自己参与到专业、技术中,我是深入到现实、深入到工厂、深入到社会中的,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与社会互相交流。应该说,促使了这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到现在为止,这个任务虽然还没完成,但是我一直带领着我的学生不断发展这项技术,可以说还想为国家做贡献,“此心犹未了”吧。我所从事的方向,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先进技术,而这个先进技术的研究过程,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我也希望北航的莘莘学子们,能够勤学朴实、艰苦奋斗,听着我们这些老一辈人的故事,继续地,向着科学进军,为北航,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的贡献!

杨光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系教授,原中国成组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

注:本文的采访时间为2012年5月23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负责采访、录音整理及文字编辑。

长按图片保存相册
杨光薰:我与北航的共同发展历程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2-03-21 09:27

我与北航的共同发展历程

杨光薰

初来北航:勤学勇毅,伉俪共进

1952年,我大学毕业,有很大的雄心壮志,要报效国家。我参加了北航第一个研究生班。当时根据学校的需要,成立了一个研究生突击班。这个班,是培养、建立各个专业的骨干教师的,历时两年时间。

当时的教学是“一边倒”的,全是向苏联专家学习。苏联专家是莫斯科航空学院来的。当时大家都不会俄文,我可以说是目不识丁,有些人是已经学习了三个月俄文的,还有几个是北航的老研究生,合在一起,成立一个研究生班。我们的任务很明确,两年之后就要成为各个专业的骨干教师。这两年,我们要把苏联专家的本领学过来。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当时目不识丁,接受下了任务很激动。我下定决心,不懂就学,白天晚上都在念,吃饭、上厕所也念,连说梦话都说着俄文。很幸运的,虽然来的时候我是基础最差的,但是一个多月之后,第一次测验,我们的考试形式是让我们找一本专业书籍,把其中的一小段翻译过来,我以比较好的成绩通过了。我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要方向明确决心大的话,不管多难,都是可以成功的。这说明一个人的潜力要是能够发挥出来,是很惊人的啊!这让我进一步增长了以后学习和工作的信心。

1954年研究生班结业时,发动机工艺组八人合影 (前排左起)张继堂、戴约真、汪叔淳、杨光熏 (后排左起)谭益智、刁正邦、丁鼎一、张中钦

之后,他们还推选我做组长。虽然我年龄是最小的,但是我学习很努力。当了组长以后,我想尽办法套专家的本事,跟专家谈判,把他最精彩的部分弄出来。我们那个专家是我们用的教材的编写者,对教材有很深入的了解。他答应给我们做十几次的专业座谈会,所讲授的东西是真正的精华。在我当了教师后,跟清华大学等学校的教师交流后,他们都说我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法上的体会很深。其实这并不是我的创举,是从苏联专家那里学来的。他是钳工出身的教授,很有教学经验,懂得如何设计许多机械设备。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谦虚地学习别人身上先进的东西。

我爱人情况更特殊,她在建校的时候还是个学生,毕业后做教师一直到退休。教书育人她做得比我更好。我们都曾出国学习,我是第一批公费公派出国的,她是自费公派出国的,在名义上还是公家派出去的。因为她所掌握的技术是尖端的,所以麻省理工大学邀请她去当访问教授。她在那里还担任留学生联谊会的工作。国家领导人去的时候,也是她负责接待的。

教学革命的过程中,那时候北航的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出自一个工人大学试点班。那时候提倡知识分子要接受工人再教育,学校认为我和我爱人都是比较好的知识分子,所以我们都被选入这个班当教师。教学完全不一样了,还要在当时那种环境下创造性地写教材、搞教学方法。此外,还提出要加强到工厂里去实地学习,我和我爱人就到沈阳去现场教学了一年。当时家里情况很特殊,没办法只好把8岁的女儿寄放在她老师家里,把1岁的儿子寄放在一个工人家庭里。那时候我们的生活相当艰苦,吃的是发了霉的发糕和清水萝卜,还要想念家里的孩子们。但是为了祖国的需要,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的。

北航之路:教书育人,深入社会

在教学上,我们教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把书教透。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就没法去给学生讲好课。我们虽然接受过了苏联专家的亲自指导,但是还是不够的。当时英美的研究材料是很稀少的,书店里只有他们材料的影印本,没有正式出版的版本。从影印本里面再学一学,有些地方就有了独到的见解,学生也能从这里面真正学到东西。前几年我遇到了我的一个学生,他也是麻省理工大学的访问教授,他很恭敬地称呼我“杨先生”,我记忆犹新。他说我当时虽然只是个助教,但他们都欢迎我来课后答疑,他们感觉我谈的内容才能真正把苏联精华的东西讲出来。另外一个例子,一个西安航空工厂的校友,他退休后,自己做私人的外贸老板,事业做得很好。那年他回北航来,请自己印象最深的老师吃饭,其中就有我。他跟我说,我当年讲的尺寸链的知识让他受益良多。运用我的尺寸链的知识,到了工厂之后,他就可谓是“力压群芳”了。谈起这个问题时,没有人能谈得比他更好了。那些内容一方面是我们结合了苏联专家和英美的书籍得出的,另一方面我下工厂的时候还学习了一些工厂的实际经验。事实证明,得出来的这些理论知识是很有用的。

另外,深入社会对我们的技术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回国之后,我的专业——成组技术正面临着巨大的需求。当时我们组织成立了一个学会,我因为是出国学习成组技术的第一人,被推举为学会的副理事长。这样的学会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从国外回来之后,学校要求我要开新课、写新书、开新实验,这些我都做到了。但是更重要的,我还在社会上开拓了我们的学会这样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有关这个技术各个方面的人员,包括工厂人员、科研人员、学校人员,都获得了交流的机会。当时的背景下,我们这个学会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成组技术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不清楚的概念,于是我们详细地写了一个材料,通过民主党派(学会的正理事长就是民主党派),把这个材料递到了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手里。他一看,立刻批示:对这个学会要重视,把它的题目也放到国家计划里去,有关的事情要组织。后来有关方面就组织了全国的技术改造工作。我们的学会不光是定期开开学术会议,还直接参与工厂的技术改造的大运动中去。我们被当成了真正的专家,对整个社会都做出了较大的影响。这很让我们骄傲。现在回过头来,我总结了很多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也很重要。

退休之后:退而不休,老有所为

虽然我现在已经退休了,但我是真正的退而不休,一直在带研究生,继续向科学进军,这是比较不容易的。在“退而不休”的活动里,我和我爱人都得到了学校的奖励。学校党委还给我评了优秀党员。在老有所为的活动中,我和我爱人还得了北京市科学技术奖。那一年在北航只有两个项目获得了这个奖,一个是我和我爱人,一个是当时的校长率领的团队。这个对于我们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很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关于教学,我们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过去我们讲课很讲究版面。版面的好坏是教得好坏很重要的方面。现在不同了。我记得在我退休之后,大概是70岁的时候,我还正式讲大班课。我采用了两项措施:第一我采用了PPT。这在现在看来很普遍,但是那个时候,对于老教师来说,这是很难得的。第二我在考试方面来了大改进,我看到很多学生上课不听课,考试的时候全靠复印同学的笔记。我干脆来个开卷考试,可以看着教科书。那些上课不听课的同学,根本不知道在哪里找答案。另一方面,为了适应网络的发展,我有一半的分数都是预先给定的。我让学生自己选课题,自己上网找相关的材料,再自己组成一篇文章。这种试验非常成功。他们利用网络做出的文章都非常好。这说明了现代学生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很强。过去我们的学生全是依靠笔记,现在可不是这样。参考的东西太多,网络是知识的海洋。通过网络可以查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所以,教学是需要不断改进的。

写我的故事,我有一个整体的思想:通过我的故事,衬托出北航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培养了一大批教师,其中包括我。通过这些教师,也培养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这些学生在社会上,全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在我的研究生给我举办的生日庆祝会上,大家都是各个岗位上的骨干人才,这让我非常高兴。另外,通过我自己参与到专业、技术中,我是深入到现实、深入到工厂、深入到社会中的,无论在国内和国外,都与社会互相交流。应该说,促使了这种技术的不断发展。到现在为止,这个任务虽然还没完成,但是我一直带领着我的学生不断发展这项技术,可以说还想为国家做贡献,“此心犹未了”吧。我所从事的方向,是我们这个专业的先进技术,而这个先进技术的研究过程,对于我来说是难以忘怀的。我也希望北航的莘莘学子们,能够勤学朴实、艰苦奋斗,听着我们这些老一辈人的故事,继续地,向着科学进军,为北航,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的贡献!

杨光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工程系教授,原中国成组技术研究会副理事长。

注:本文的采访时间为2012年5月23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负责采访、录音整理及文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