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虎:我的北航之缘

点击数:315

发布时间:2022-03-23 16:48

我的北航之缘

李伯虎

李伯虎院士

桥梁三十载 耕耘六春秋

北航是中国自动化学会仿真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的挂靠单位,在系统仿真技术研究方面处国内领先单位行列。我从60年代起就开始搞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因此,远在70年代,我和北航的缘分就已经开始,当时,我就与北航的文传源教授、王行仁教授、陈宗基教授、彭晓源教授等有密切的联系,在他们的领导下开展学会工作,并和他们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1987年我正式被北航聘为兼职教授,1995年被聘为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2003年,那时正值学校搞教育改革,要引进企业界科研单位专业人员,促进产学研结合。陈宗基教授就推荐我来任北航自动化学院的院长,当时李未校长与航天科工集团夏国洪总经理商定,让我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及北航两边工作,希望通过我作为桥梁,进一步联合、凝结两方的力量与优势,可能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和成果。我也就是从那时起又兼任了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在2003年至2009年的院长工作中,我对北航的总印象是:具有光辉的历史,校领导班子团结、有力、有远见,教师与学生水平高。特别是亲眼目睹了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我由衷地为学校的飞速发展感到高兴。

当时我们学院有三十多位教授,七十多位副教授,十来位博士后,我叫他们“一百零八将”,另外还有一千多位学生,他们都具有很强的实力。与此同时,在院长的工作中,我边学习、边实践。参加了每年的校暑期工作会,深深地为学校的持续发展目标和宏伟规划鼓舞,并不断地领会着学校的“特色立校、质量取胜、创新引领”,“空天信融合”等的发展思路。6年来工作中,学校给了我们正确的领导和大力的支持,特别是在2004年,那时我们学院教学楼很多设施老化需要更新,校长办公会特批500万元支持我院改造、完善了6号教学楼,我们全院师生都深为感动和鼓舞。

2008年,我们比原定的计划(原定十二五期间完成学科建设指标)提前实现了杜书记和李校长给我们的学科建设指标。“电机与电器”学科2004年被评为博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成为国家级的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行列,其排名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5位,大家都感到十分高兴。这些成绩是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指导、关心和帮助下,在学院院务会真诚地依靠学院全体师生,在全体同志努力奋斗下取得的成果。在此,我十分感激他们在我担任院长6年来的工作中予以我的巨大支持。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规划”是发展的纲领,只有科学的规划,才能引领学院科学发展,只有创新的规划,才能引领学院创新发展;人才、队伍是发展关键,全院教师、学生的进取是学院发展的源泉,什么水平的技术与管理队伍,造就什么水平的学院,6年来,学院工作的进步主要依靠了全院教师、学生的进取与努力;学院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发展必须围绕学科与创新基地的建设为龙头,融合与优化“人、组织、管理、技术、设备、文化”等诸多因素;学院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持续发展过程,学院的各项工作要“突出特色”,“持之以恒”,“实事求是”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2009年,校领导同意让年轻的老师接替了我的工作。现在我已是自动化学院荣誉院长,但我将继续努力,做好有关的本职工作。

不懈科研路 勤奋铸妙思

搞了几十年的科研,我没有什么动人心弦的故事好讲,我只能谈谈科研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选准科研方向、立好科研项目”是科研成功的前提。有人甚至说“选题正确,则成功了一半”。具体地讲,首先所选择的科研方向要符合国家需求,要有技术发展前景。例如,我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仿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这两个方向符合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同时,随着应用需求和相关技术发展的推动,这两个研究方向的技术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选准科研方向后,立好科研项目是至关重要的。科研项目是使科研方向目标逐步实现的具体保证和措施。以计算机仿真方向为例,20世纪60-70年代,我有幸参与了我国首台航天用大型模拟机及首台晶体管大型混合模拟机的寻优机的研究项目;70年代末至今,围绕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我有幸参与了国家重点工程“北京仿真中心”项目,“基于先进分布交互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大规模复杂应用综合仿真示范系统”项目,“复杂产品虚拟样机仿真技术与演示系统研究”项目,“复杂系统综合仿真示范系统”项目,“复杂产品多阶段一体化建模仿真支撑平台研究与应用”项目等等,这些项目使我有可能在建模仿真理论、方法与软件,仿真支撑平台技术及仿真系统工程技术等方面努力地做出一定的贡献。否则,方向的选择只是一句空话。

科研方向满足了国家需要,技术也有不错的前景,但是后面的工作还得一步步落实。怎么去落实呢——我想谈的第二点就是,“严格要求,勤奋努力,不断学习,坚持不懈,终成正果。”不管项目多大,不管项目经费多少,我觉得完成项目都是一次作出贡献的机会,因此,我总希望在每个项目中自己都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方法或解决方案与技术,这就是我理解的“严格要求”。我搞的建模与仿真技术是以相似理论、模型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建模与仿真应用领域的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相关的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根据对系统仿真的目标,建立并利用模型对系统(已有的或设想的)进行研究、分析、试验、运行和评估(系统全生命周期活动)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技术。目前,建模与仿真技术正向“网络化、高效化、智能化、协同化、普适化、服务化”的现代化方向飞速发展。我搞建模与仿真技术已经50年了,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靠“勤奋努力,不断学习,坚持不懈”才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果。正如北京理工大学周立伟院士在他的《科学研究的途径》一书中引用的爱因斯坦在1953年说的一句话:“我很清楚,我本人没有特殊的天才。好奇心、专心一致和顽强的耐心,结合自我批评的精神,这些给我带来了我的概念。”爱因斯坦况且如此说,我们这些凡人更不待说了。我们周围有很多“小聪明”的人,他们脑子很快,但是就是不会坚持,成不了事。不可否认,有人说他的一些新想法来自机遇和灵感,但是,我觉得大半灵感也要基于他的脑子里已积累了不少的问题或方案,才可能“灵机一动,产生妙思”。例如我们提出的”全生命周期虚拟样机工程”、“并发仿真工程”、“云仿真”、“制造网格”、“云制造”等理念和方法都是基于我们多年在仿真技术和制造信息化技术实践中积累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而得到的。

全面塑人才 勇攀新高峰

我希望我的学生毕业后能逐渐成为不同层次的创新型领军人物。

我在清华念书的时候,一直努力按照清华对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锻炼自己。我是校排球队的国家二级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两个小时,练得很苦,但是晚上我们照常去晚自习,不会因为打球耽误了学习的成绩。其实,体育训练不光是锻炼了身体,同时也磨练了我们的品质,因为打球时一定要争“赢”,要协同,要动脑,要克苦,这些都很好的锻练了我们,也会让我们在科研工作中体现出力争上进,重视协同,开动脑筋、不怕艰苦等的素质。总之,重视全面发展是培养一个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十分注重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学生通过进入国家973、863、国防基础科研等国家级重点项目这一好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的平台,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做一个项目,我希望学生能够参与到项目全生命周期活动中去,从一开始就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这个项目,自己写论证报告参与到课题的竞争中,而不是只听老师指挥在项目的某个难点上做出点成绩,这不是培养全面创新人才的办法。

此外,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往往在系统总体、学术提炼以及动手实践方面会具有更强、更全面的能力。目前,我的学生们毕业后大部分正活跃于航天、航空、船舶等国有大型央企的研究院所,成绩不错。近年来,我带领的科研团队还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科研成果奖项。这之中都包含了学生的重要贡献,而这些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自己都有了各种珍贵的收获。

我还想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要有度量,要尊重别人”是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的重要素质。当今的工程科学技术项目都要成百、上千甚至数万人协同完成。比如你当一个项目负责人,就要有度量,不要因为别人对你的一点批评就不高兴,要学会从大局出发,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充分集成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工作;在名利方面,更要看得开一点,要能吃“亏”,不要总去和人家攀比,就只跟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就会进步。在我参与的项目中,看到的成功的领军人才大都具有上述素质,让我们共勉吧!

李伯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

注:本文的采访时间为2012年6月8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负责采访、录音整理及文字编辑。

长按图片保存相册
李伯虎:我的北航之缘
点击数:
发布时间:2022-03-23 16:48

我的北航之缘

李伯虎

李伯虎院士

桥梁三十载 耕耘六春秋

北航是中国自动化学会仿真专业委员会及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的挂靠单位,在系统仿真技术研究方面处国内领先单位行列。我从60年代起就开始搞仿真技术研究与应用,因此,远在70年代,我和北航的缘分就已经开始,当时,我就与北航的文传源教授、王行仁教授、陈宗基教授、彭晓源教授等有密切的联系,在他们的领导下开展学会工作,并和他们有着广泛的学术交流。1987年我正式被北航聘为兼职教授,1995年被聘为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的博士生导师。

2003年,那时正值学校搞教育改革,要引进企业界科研单位专业人员,促进产学研结合。陈宗基教授就推荐我来任北航自动化学院的院长,当时李未校长与航天科工集团夏国洪总经理商定,让我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及北航两边工作,希望通过我作为桥梁,进一步联合、凝结两方的力量与优势,可能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和成果。我也就是从那时起又兼任了北航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

在2003年至2009年的院长工作中,我对北航的总印象是:具有光辉的历史,校领导班子团结、有力、有远见,教师与学生水平高。特别是亲眼目睹了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基地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我由衷地为学校的飞速发展感到高兴。

当时我们学院有三十多位教授,七十多位副教授,十来位博士后,我叫他们“一百零八将”,另外还有一千多位学生,他们都具有很强的实力。与此同时,在院长的工作中,我边学习、边实践。参加了每年的校暑期工作会,深深地为学校的持续发展目标和宏伟规划鼓舞,并不断地领会着学校的“特色立校、质量取胜、创新引领”,“空天信融合”等的发展思路。6年来工作中,学校给了我们正确的领导和大力的支持,特别是在2004年,那时我们学院教学楼很多设施老化需要更新,校长办公会特批500万元支持我院改造、完善了6号教学楼,我们全院师生都深为感动和鼓舞。

2008年,我们比原定的计划(原定十二五期间完成学科建设指标)提前实现了杜书记和李校长给我们的学科建设指标。“电机与电器”学科2004年被评为博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和“机械电子工程”两个二级学科成为国家级的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成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行列,其排名从全国第10位跃升至第5位,大家都感到十分高兴。这些成绩是在学校各级领导的指导、关心和帮助下,在学院院务会真诚地依靠学院全体师生,在全体同志努力奋斗下取得的成果。在此,我十分感激他们在我担任院长6年来的工作中予以我的巨大支持。

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规划”是发展的纲领,只有科学的规划,才能引领学院科学发展,只有创新的规划,才能引领学院创新发展;人才、队伍是发展关键,全院教师、学生的进取是学院发展的源泉,什么水平的技术与管理队伍,造就什么水平的学院,6年来,学院工作的进步主要依靠了全院教师、学生的进取与努力;学院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学院发展必须围绕学科与创新基地的建设为龙头,融合与优化“人、组织、管理、技术、设备、文化”等诸多因素;学院发展是量变到质变的持续发展过程,学院的各项工作要“突出特色”,“持之以恒”,“实事求是”才能得到持续发展。

2009年,校领导同意让年轻的老师接替了我的工作。现在我已是自动化学院荣誉院长,但我将继续努力,做好有关的本职工作。

不懈科研路 勤奋铸妙思

搞了几十年的科研,我没有什么动人心弦的故事好讲,我只能谈谈科研工作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选准科研方向、立好科研项目”是科研成功的前提。有人甚至说“选题正确,则成功了一半”。具体地讲,首先所选择的科研方向要符合国家需求,要有技术发展前景。例如,我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仿真和计算机集成制造。这两个方向符合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求,同时,随着应用需求和相关技术发展的推动,这两个研究方向的技术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当选准科研方向后,立好科研项目是至关重要的。科研项目是使科研方向目标逐步实现的具体保证和措施。以计算机仿真方向为例,20世纪60-70年代,我有幸参与了我国首台航天用大型模拟机及首台晶体管大型混合模拟机的寻优机的研究项目;70年代末至今,围绕复杂系统建模与仿真,我有幸参与了国家重点工程“北京仿真中心”项目,“基于先进分布交互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大规模复杂应用综合仿真示范系统”项目,“复杂产品虚拟样机仿真技术与演示系统研究”项目,“复杂系统综合仿真示范系统”项目,“复杂产品多阶段一体化建模仿真支撑平台研究与应用”项目等等,这些项目使我有可能在建模仿真理论、方法与软件,仿真支撑平台技术及仿真系统工程技术等方面努力地做出一定的贡献。否则,方向的选择只是一句空话。

科研方向满足了国家需要,技术也有不错的前景,但是后面的工作还得一步步落实。怎么去落实呢——我想谈的第二点就是,“严格要求,勤奋努力,不断学习,坚持不懈,终成正果。”不管项目多大,不管项目经费多少,我觉得完成项目都是一次作出贡献的机会,因此,我总希望在每个项目中自己都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方法或解决方案与技术,这就是我理解的“严格要求”。我搞的建模与仿真技术是以相似理论、模型理论、系统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建模与仿真应用领域的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相关的物理效应设备及仿真器为工具,根据对系统仿真的目标,建立并利用模型对系统(已有的或设想的)进行研究、分析、试验、运行和评估(系统全生命周期活动)的一门综合性、交叉性技术。目前,建模与仿真技术正向“网络化、高效化、智能化、协同化、普适化、服务化”的现代化方向飞速发展。我搞建模与仿真技术已经50年了,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靠“勤奋努力,不断学习,坚持不懈”才可能取得一定的成果。正如北京理工大学周立伟院士在他的《科学研究的途径》一书中引用的爱因斯坦在1953年说的一句话:“我很清楚,我本人没有特殊的天才。好奇心、专心一致和顽强的耐心,结合自我批评的精神,这些给我带来了我的概念。”爱因斯坦况且如此说,我们这些凡人更不待说了。我们周围有很多“小聪明”的人,他们脑子很快,但是就是不会坚持,成不了事。不可否认,有人说他的一些新想法来自机遇和灵感,但是,我觉得大半灵感也要基于他的脑子里已积累了不少的问题或方案,才可能“灵机一动,产生妙思”。例如我们提出的”全生命周期虚拟样机工程”、“并发仿真工程”、“云仿真”、“制造网格”、“云制造”等理念和方法都是基于我们多年在仿真技术和制造信息化技术实践中积累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而得到的。

全面塑人才 勇攀新高峰

我希望我的学生毕业后能逐渐成为不同层次的创新型领军人物。

我在清华念书的时候,一直努力按照清华对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锻炼自己。我是校排球队的国家二级运动员,每天都要训练两个小时,练得很苦,但是晚上我们照常去晚自习,不会因为打球耽误了学习的成绩。其实,体育训练不光是锻炼了身体,同时也磨练了我们的品质,因为打球时一定要争“赢”,要协同,要动脑,要克苦,这些都很好的锻练了我们,也会让我们在科研工作中体现出力争上进,重视协同,开动脑筋、不怕艰苦等的素质。总之,重视全面发展是培养一个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

我在培养研究生的时候,十分注重学术研究与工程实践结合:学生通过进入国家973、863、国防基础科研等国家级重点项目这一好的理论与实际应用结合的平台,能更好地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形成具有应用价值的学术成果。做一个项目,我希望学生能够参与到项目全生命周期活动中去,从一开始就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这个项目,自己写论证报告参与到课题的竞争中,而不是只听老师指挥在项目的某个难点上做出点成绩,这不是培养全面创新人才的办法。

此外,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方式,研究生往往在系统总体、学术提炼以及动手实践方面会具有更强、更全面的能力。目前,我的学生们毕业后大部分正活跃于航天、航空、船舶等国有大型央企的研究院所,成绩不错。近年来,我带领的科研团队还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国防科技进步奖等在内的科研成果奖项。这之中都包含了学生的重要贡献,而这些学生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自己都有了各种珍贵的收获。

我还想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要有度量,要尊重别人”是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的重要素质。当今的工程科学技术项目都要成百、上千甚至数万人协同完成。比如你当一个项目负责人,就要有度量,不要因为别人对你的一点批评就不高兴,要学会从大局出发,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充分集成大家的智慧和力量来完成工作;在名利方面,更要看得开一点,要能吃“亏”,不要总去和人家攀比,就只跟自己比,不断超越自己,就会进步。在我参与的项目中,看到的成功的领军人才大都具有上述素质,让我们共勉吧!

李伯虎,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

注:本文的采访时间为2012年6月8日,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传部负责采访、录音整理及文字编辑。